文 / 王伟宏
经文:马太福音21:1-11
耶稣荣进圣城,是在受难周的第一天。按照教会年历的编排,每年复活节前的一个主日,被称为“棕枝主日”。根据《约翰福音》12章记载,这是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城庆祝逾越节。耶稣于此日骑驴入耶路撒冷时,受到君王般的欢迎礼遇,许多来耶路撒冷过节的以色列人把衣服脱下来铺在路上,还有人将棕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让主耶稣从上面经过;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
关于主耶稣“荣进圣城”四本福音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太21:1-11,可11:1-11,路19:28-40,约12:12-19),其内容富有戏剧性,是耶稣精心策划的一个满有尊荣的大场面;其中,有许多细节发人深省更激励人心,有许多内容可供我们学习和成长。
一、选了特别的时间-----选于逾越节期间进城
从第一节我们看到耶稣和门徒来到橄榄山区的伯法其。约12:1提到逾越节前六日(等于受难周的前一天),耶稣在伯大尼用餐,12节说第二天进耶路撒冷城。特别提到伯大尼有什么意义吗?在伯大尼有马大和马利亚两位姊妹,还有个非常有名的弟弟——死里复活的拉撒路。但因为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祭司们不仅要杀耶稣,连拉撒路也要杀,“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约12:11)。
所以马可和路加不是随便提到伯大尼,叙述背后是隐藏着耶稣正身处极大的杀机中。这个时候进耶路撒冷,犹如自投罗网,称了城中这些宗教领袖的心。据史料描述,逾越节期间,包括从外地去的人拥挤在耶路撒冷城的人数几乎超过二百五十万人,要宰杀大概25万头羊。这其中有多大的商机?有多少官商勾结的勾当正进行着?难怪耶稣进了圣殿就进行洁净圣殿,驱赶那些靠宗教剥削牟利的商人。当然这种挡人财路的举动更加激怒了祭司长和文士,主耶稣没有退缩直接与这些犹太人的领袖正面交手。而五天后,祂在逾越节的晚餐中,设立圣餐,向门徒表明自己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要为世人献上赎罪祭的羔羊!这是耶稣选择在逾越节期进耶路撒冷城的用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耶稣进耶路撒冷的心情,祂不是自找苦吃,自找死路,祂清楚知道将要承受的苦难和死亡是必要有的,这些牺牲都是救赎世人的“赎价”,无法“减价”。这是天父委任的任务。祂也惧怕过,挣扎过,祷告过,讨价还价过,但终究祂选择顺服到底。可见信仰并不仅仅是“坐在教堂里舒服地做做礼拜,听听悦耳的诗歌,心里舒畅,有时感动流下两滴眼泪”这么简单。有时候,信仰是要付代价的,甚至付出生命!就像亚伯拉罕献以撒,就像耶稣基督献身受钉十架背后的理由: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
我们会否为了遵行天父的旨意而甘心作出牺牲和舍弃?是否因为传福音被拒绝,而觉得没面子?会否因为奉献而遗憾少了一次旅游的机会?因为要参加周间聚会没办法追剧而耿耿于怀?是否因为要过圣洁的生活而愿意放弃罪中之乐?基督徒若要顺服遵行天父的旨意,牺牲、付代价的事总是免不了的!
二、用了特别的方式——驴驹座骑成应验记号
从伯法其到耶路撒冷不过就是一公里远,即使从伯大尼出发也只有二、三公里。这些年来,耶稣出出入入皆是步行方式,而这次耶稣要门徒去牵驴子,绝不是因为体力的需要,这是刻意的安排,是为了公开宣告自己就是那位受膏君王弥赛亚。因为4-5节已说明是要应验四百多年前的话,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9:9)
马可和路加都特别强调这只驴驹从未被人骑过,表示刚到可以供载重的年龄,这只驴是第一次负载人的任务,主耶稣头一个使用牠,这就符合礼仪上分别为圣归主使用的意义。而马太特别提到门徒牵来一匹驴和一匹驴驹子,虽然耶稣是骑在小驴驹上的,但为了让没上路经验的小驴驹免于因为在拥挤人群中行进感到害怕惊慌,由年长的驴陪伴在旁可以安定牠,也可以引导牠跟随着前进。
另外,祂的形象是“谦谦和和地”,这与民众想象中的弥赛亚,应该是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有天壤之别。上帝所拣选的弥赛亚荣耀入圣城,不在于声势风光,而在于祂的谦卑温柔,为了施行拯救,坚定顺服走上赴死的行程。上帝眼中的荣耀是为了救赎世人的罪,愿意卑微自己,牺牲自己至死的爱。主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扼,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主耶稣自生至死就是以“柔和谦卑”的样式在世为人,外在的呈现就是出生在马槽、木匠之子、无佳形美容,甚至在最悲惨的酷刑中结束生命,祂从不显赫示人。我们若真效法祂的“柔和谦卑”、“舍己顺服天父旨意”,必也能胜过罪的挟制!
这事件中令人不解的是耶稣吩咐门徒去牵驴子,只要说:“主要用牠!”就可顺利牵走。到底驴子的主人是谁这么慷慨?四本福音书都没有说,但重要的是他和他的驴子被主使用了,这人并没有获取任何名利,而是甘心乐意为主献上。在上帝的计划中,“主人和驴子们”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应该不枉此生,这也称得上是一种荣耀吧!
有人写了篇文章,题目是《棕树节的次日》,讲到这匹驴驹。在耶稣进城后第二天,小驴驹一觉醒来,脑海中浮现昨日热闹欢乐的回忆。牠不自觉抬高头,得意地跨步向前,心里说:“我今天要再到人群中招摇一下。”可是很奇怪,人们连看都没看牠一眼,牠生气地说:“为什么不将你们的衣服铺在地上?难道你们有眼不识泰山吗?”路人惊讶地看着牠,还有人拿石头丢牠。牠一面逃开,一面气愤地说:“我还是到市场去吧,那里必然有赏识我的人。”没想到同样的事在市场重演了一遍。牠拼命喊着说:“棕树枝在哪里?你们是不是忘了你们的棕树枝?”小驴驹大惑不解,回到驴子身边,年长的驴子柔声对牠说:“傻孩子,没有祂,你什么都不是。”
任何人和任何东西的价值,或能否提升价值,在于是谁拥有它或使用它。同样的,我们这个人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是否被主使用。
三、受了特别的待遇-----热情与受惊动的群众
接着耶稣进城的队伍立刻成为群众的焦点!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和散那”原有“求拯救我们”的意思,在犹太人礼拜时,这句祷告词被用作是赞美神的话。“大卫的子孙”意即祂就是神所差来要拯救全地的那位弥赛亚。群众把衣服铺在地上源自犹太人一种对君王所行的礼仪,王下9:13记载以利沙差遣先知门徒往拉末去膏立耶户为王,以取代约兰。“他们就急忙各将自己的衣服铺在上层台阶,使耶户坐在其上。他们吹角,说:‘耶户作王了。’”在场的臣仆随即将衣服铺在台阶上,叫耶户坐在其上,拥他为王。如今群众以迎接君王的模式欢迎耶稣进城,意味他们认定耶稣是他们民族的救星,来此作王,率领犹太人反抗罗国帝国的统治,建立弥赛亚国度。其实早在耶稣施行五饼二鱼神迹后,百姓已有勉强耶稣作王的意念。(参 约6:15)当然这只是百姓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就这一个美丽的误会,促成耶稣进城时,受到君王式的接待,误打误撞成就了四百多年前,先知预言的情节。
当群众呼喊“和散那”的时候,耶稣还在城外,或从伯法其或从伯大尼出发,这些呼喊的群众是一直从城外就跟随耶稣的人,主要是从外地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人。这些群众沿路欢呼,他们惊动了耶路撒冷的人,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这些跟随耶稣的群众的热心,和耶路撒冷居民被惊动,成了反差和对比,城外的群众激情万丈簇拥耶稣进城,以王的规格欢迎祂来到耶路撒冷;但城中的人茫然不知耶稣是谁,而群众所给的称谓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好像是沸水极速降温。可见,真正知道耶稣是弥赛亚的人并不多。不到一星期,这些在城内的群众叫嚣着:把他钉十字架!把他钉十字架!但那些曾经热情欢呼的群众,在哪里呢?为什么最后只剩下“钉耶稣十字架”一种声音?不要笑彼得三次不认主,他不也曾豪情万丈夸口绝对不会离弃耶稣的?只是因为“眼见为凭”吧?耶稣被捕被审,被羞辱,遍身满是鞭打的伤痕,这和原本的期待落差太大了,太叫人失望了!不是吗?看祂这样无能软弱忍受屈辱,怎么会是“奉主名来的”?
我们若对耶稣有错误的期待,当你的期待落空的时候,也许就是你信仰崩塌的开始!要真正的认识祂是谁,不要只是吃饼得饱。
这些铺衣服、挥动棕树枝的纷丝不用对自己的“呼喊”负责任,五天前热情欢迎耶稣,五天后却是冷眼旁观默不作声,甚或是激动的要钉死耶稣。主耶稣常常避开群众,祂不信任他们。祂知道若人不是真的认识祂,也可以高呼赞美,但转过头随时可能就会离弃祂。我们在教堂里热情洋溢地敬拜主,可不可能出了教会的门就忘了祂呢?我们在教会外的生活,会不会无法坚持所信的,“信仰”变得软弱无力,影响不了任何人,甚至只能与世界妥协,默然无声?
《我不是耶稣的粉丝》的作者凯尔・艾德曼写道:“今天的美国教会,已经慢慢把‘圣殿’变身为‘体育馆’。每周日,大批大批的粉丝群聚在偌大的体育馆内,高举双手为耶稣欢呼,但并不想认真跟随祂。这是当今教会最大的挑战和隐忧,人们趋近耶稣为要索取各样祝福和好处,从不问自己该付出什么。”这段话不仅适用在今天的美国教会,也适用在2000年前耶稣时代的群众,当然也适用在今天在中国的教会。有多少人真实地为信仰付代价,愿意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呢?
主耶稣的心意从来不是呼召我们作祂的粉丝,而是呼召我们作祂的门徒!
结语
当年,这个来自拿撒勒小城的耶稣使耶路撒冷城轰动了。今天,祂也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要赐给我们新生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你我是否已经敞开生命接纳祂呢?当时的门徒和群众虽然赞美着主,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耶稣接下来一周要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从今天开始的一周,我们应该花时间安静、默想、悔改,因为正是你我的罪把这个无辜的人钉在了十字架上。今天,我们是否明白耶稣是为我们死,为我们复活的呢?既然,耶稣看我们的生命为宝贵,甘愿牺牲自己拯救了我们,如今我们更应该珍重生命,摆上自己,问问主:“主,我可以为你做什么?”